按需设计安装充电设备、铺设电路保障电量供应、用电梯阻车器系统“拒载”电动自行车、加大加强安全宣传检查……2021年,新街口街道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引发安全隐患和风险,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助力居民电动车充电更加便捷有保障,为居民拉起安全“警戒线”,筑牢安全“防护墙”。
新街口楼房区和平房区划分相对明显,针对不同的地域,街道因地制宜,在楼房区安装成组的充电桩、充电柜,在平房区则量身定制了独立、小巧的充电桩,并与电力部门沟通协商,铺设电路,保障电量供应。 “街道首先依托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和拆违等工作对小区内部进行环境清理,再借助周末大扫除活动清理了自行车棚,消除辖区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为后期安装充电桩打下基础。”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正在改造或者将要改造的老旧小区,街道则提前谋划,依据实际合理设置安装地点,方便小区居民安全充电。 东冠英13号院拥有居民66户,之前飞线充电较为普遍,安全隐患较大。为此,街道多次开展联合检查,疏堵结合,在自行车棚内安装了充电桩,规范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但没过多久,有居民反映“充电桩的充电头较高,不方便小型车辆充电”,为此,街道再次实地考察,详细分析实践后,定制了一批充电口较低的充电桩,解决了居民实际需求。事情到此并没有止步,街道继续向前一步,“我们举一反三,实地考察调研后,在有需求的其他居民小区一并安装了不同型号的充电桩和充电口。” “现在我们小区有2组充电桩,充电口还分高矮两种,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特别方便。”家住东冠英13号院的张先生说。 玉桃园三区12号楼,在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在安全小区上下足功夫,增加无障碍设施、安装电子门锁,还为居民增设了电子充电桩,以解决飞线充电、室内充电等违规行为,打造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每位居民情况不同,考量不同,对充电桩安装位置要求也不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给居民安装充电桩前,街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居民“充电难”的需求,在反映比较集中的区域开展入户调研,同时就充电桩、充电柜的选址、数量、管理办法等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尤其在充电桩安装选址时,街道充分征求小居民意见,多次规划调整,最终在距离楼体较远的空地上安装了充电桩,得到了多数居民的赞同。 为防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街道还对5个试点居民小区安装了70套电梯阻车器系统,用智能化手段“拒载”电动自行车。 当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时,智能摄像头会主动识别电动自行车,这时,显示屏自动进行提示和警告,电梯门长开,直到居民把电动自行车推出电梯为止。 这不,当家住西直门南小街129号楼的王先生推着电动自行车上楼时,就被电梯“拒载”了。“这可是新鲜物,您说它怎么就能知道我这是电动自行车呢?”看着一直敞开的电梯门,王先生赶紧推着电动自行车走出电梯,这时,他才注意到电梯旁张贴的“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的通知。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彻底杜绝安全隐患,街道科室、社区、产权单位以及物管会成员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商定在电梯安装阻车器系统相关事宜,并通过张贴通知等方式告知居民,倡导大家自觉遵守电动自行车不进楼门、不进家门的规定。 “我们同时也加大了宣传和检查力度,最近楼道内停放电动自行车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社区工作人员如是说。 截至去年年底,新街口街道已在20个社区安装了充电桩、充电柜,覆盖率达95%,共安装集中充电设施196套,其中充电柜93套,充电桩103套,共计充电口约1774个。在5个试点小区安装了70套电梯阻车器系统,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上了保险弦”。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下一步,新街口街道将继续摸排整治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增加充电设施覆盖面积,增强辖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辖区电动自行车存放和充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