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职能 | 新闻资讯 | 产品中心 | 车用电池 | 上牌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评论

共享单车,野蛮生长还是理性发展?

时间:2017-03-09 13:03:13来源:自行车与电动车作者:李清点击:

 共享单车,共享在哪里?

  在“共享汽车“项目大获成功之后,共享单车成为今年最为热门的一个创业领域。很多人都认为在Uber、滴滴的垄断格局下,“破坏式创新者”共享单车将会通过“边缘创新”,复制Uber、滴滴的成功,从而掀起一场“短途出行”革命。

 

  专车可以自带车辆,共享单车却只能靠自营单车运作,极少数来自用户自身共享,且共享意味着丧失车辆的拥有权而代价仅为免除押金。它们提供的是自行车的租赁服务,只不过通过新的科技,使车辆使用体验相较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改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现在的所谓单车共享其实不过是“单车租赁”而已,虽然共享单车一开始鼓励大家共享出自己的单车,但是人们不是活雷锋,在便捷性的丧失、高丢失、被盗、损坏风险面前,几块钱的“共享收益”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就像你让私家车主只把私家车共享出来而不是“人随车走”,没有人会愿意一样。所以,共享单车还是要靠自己来购置、维护。 

 

  说白了,私家车主不是“共享”自己的车,而是出卖自己的驾驶时间而已。除非推出单车载人服务,然后再予以高额补贴,才会有单车所有者愿意加入。

 

随骑随用,还是公地悲剧?

  共享单车所标榜的随用随骑的方便性只是一张“画饼”,有限资源的分配机制才是核心,公共自行车选择了统一停放、先来先骑,人们愿意遵守。而共享单车的“画饼”与无秩序、无监管让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用”动力。“公共资源+无秩序”的下场就是投机者与违规者得利,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公地悲剧”。

 

  虽然除杭州之外,国内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鲜有成功者。但是提高它们的效率要依靠停车点更加精准、分散的布置,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考验人性的共享单车。

 

公众道德不足还是违法成本过低?

  不能将人们“公车私用”的行为视为道德问题,而是对方便性的进一步追求。单车共享项目提高了停车的方便性(随停随锁),然而并没有提高找车的方便性,因为短途的单车出行,“有去有回”是强烈需求,人们有强烈的“公车私有”的动力。

 

  而单车共享项目要想提高找车的方便性,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不断加大车辆投放量。而共享单车虽然车辆是实时动态分布,但是就像城市人口的有固定流向,人们的出行有固定路线一样,这些单车的分布会渐渐呈现“稳态”(不会渐渐固定于某些点,而是渐渐稳定分布于一些片区)。

 

  这样的分布相对于政府规划的停车桩当然更为合理,但是由于没有固定停车桩,不存在统一的监管与“先来后到”的取车秩序,密集用车区域的用户人人都有把车私藏的冲动,而且先下手者得益,后下手车无车骑。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会使找车的成本飙升,因为不守规矩者破坏了游戏的规则。

 

  当然,任何的规则漏洞都可以弥补,关键是要看补上漏洞的成本。

 

  摩托单车通过故意加大单车净重(不惜牺牲用户体验)来降低单车被盗风险,通过禁止进小区、写字楼、大型企业园区(再次牺牲用户体验,让“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口号变得可笑)来降低平均找车成本。ofo则通过限定于校园的方式来降低监管成本。

 

  然而,摩拜只增加了“违法”的成本,并不能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哪怕范围限定于校园,ofo依然无法对每一辆车实时监管。

 

  当然,它们可以用动态密码锁、实时GPS位置监控甚至车载摄像头的方式来提高“违规成本”,但这样一来不仅单车成本会快速上升,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便捷性也会因为加了一道道“门槛”而越来越低。跟固定停车桩相比的优势将越来越小。

 

共享单车行业真的是数字化、互联网+?

  共享单车项目的火热是源于与Uber、滴滴的类比,既然汽车可以“数字化”为地图上的一个点,从而实现车辆与乘客的实时动态匹配,那么单车何尝不可呢?

 

  但是别忘了,每一辆车都有一辆“监护人”(司机),让汽车实现数字化的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司机的手机端,而汽车也会“主动”跑去接乘客而不是让乘客跑去找车。 

 

  这些特点对于单车都不适用:车辆无“监护人”,车辆的数字化只能通过把单车打造成“智能单车”而无法享受“移动互联网红利”(虽然客户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变得先进,但是单车端还很原始,如果要把每一辆单车变成“智能单车”从而实时监控、防盗防损防私锁,成本将是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单车(自行车)的“不可自行性”使它的便利优势大打折扣,并不比固定停车高到哪里去。

 

  从实体世界到数字世界的飞跃,当然不只是给单车装上GPS那么简单。共享单车必然的“回归传统”告诉我们:共享经济并不是无门槛,“xx领域的Uber"也不是随随便便想当然就会成功。在人性、资源有限性等多重约束下形成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才没有那么容易被“革命”。

 

共享单车倒逼城市规划

  共享单车的火热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有人把车据为己有,破坏车身上的二维码,私藏在家里或办公室,也有人行道骑车、乱停乱放等问题的存在。

 

  但有关以上种种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共享单车粉丝就认为:“表面看是个人素质问题,是共享单车企业技术和管理的问题,但深层次原因,还是城市管理部门对于新生产业和公共资源的协调能力问题”。我对这一点深为赞同。“其实慢慢会发现,只要有单车道,他们就不会骑上人行道,只要路边有停车位,大家会主动在那边停车。”

 

  自行车道被大量汽车停放所占用,城市慢行车道、专用车道、停放点的规划不足,也都导致了很多城市共享单车空有投放量而使用率过低的情况。

 

  共享单车的出现,对苦于投入巨资兴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却效果不彰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不仅省了前期公共投资,还能达到减排和鼓励绿色出行效果,此外还有税收收益。无论是欢迎态度,还是在一些具体方面小敲小打(比如划定更多停车区),都不如以此商业模式所引发的市民出行新风潮为契机,制定自行车交通总体政策,促进城市道路设计的更新与升级,重新思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路权划分,以引导市民向慢行系统转移。

 

 

过量投放带来的资源浪费

  对于共享单车而言,过度投放实属无奈之举,共享单车平台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保证在高峰用车时间能够有足够多的单车供用户使用,不得不超量供应单车。

 

  然而过度投放依然无法满足上下班高峰期巨大的用车需求,也很少有用户会在早晚高峰反向出行,单车实际上的利用效率并不高。

 

  当然,过度投放之后带来的是用户数量和投放车辆比例的失衡,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都有车可骑,但对于平台而言,却意味着单车资源的浪费。而缺少有效的调度和维护,更是加剧了这种单车资源浪费。在缺少有效调度的情况下,本可以在高峰期被利用3~5次的单车,很可能利用次数只有单程的1次。

 

  摩拜第一代车型以两千以上的造价将单车的耐用性做到了极致,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摩拜一代单车由于设计过剩,维修难度大,不能就地维修,不得不需要统一拉回维修点集中维修,这导致了摩拜往往不得不在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上投入极高的成本。OFO此前希望将产品做得更轻便,但这也导致了单车掉链子 、扎胎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在运营维护端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虽然原因不同,但相同的结果是二者的商业模型的失败以及高昂的运维成本。

 

  单车闲置率过高、高峰需求难以满足、过度投放带来的高昂运维成本、道德或利益相关带来的大量车辆损毁问题,种种难题都是共享单车亟待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硬伤,而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也令人触目惊心。

 

  单车产量节节提高的背后,是同样飙升的单车损毁率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以及大量共享单车投放后所带来的乱停乱放导致的公共空间资源浪费,更有政府各部门疲于管理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

 

共享单车真的解救了自行车生产企业吗?

  天津富士达是“小黄车”ofo的一家主要代工厂。这家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自行车厂,在2017年收获了ofo在天津产地的最大订单——1000万辆。

 

  由“飞鸽”生产的“小黄车”月产量已达到40万辆,订单总量占据“飞鸽”全年产能的1/3。此前《人民日报》曾撰文称,ofo小黄车让“飞鸽”腾空又起。

 

  离飞鸽厂址不远的地方,则是另一家较大的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单车的代工厂“天津爱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接到了500万辆来自摩拜的订单。

  大量的订单看似救活了这些自行车生产企业,使得他们不会像自行车零售商那样被共享单车冲击得元气大伤,但这其中也有隐忧。一是扩招的工人、增加的生产线所带来的产能增加,在这股共享风潮过去之后还能否继续生存下去?今年产能不足,明年会不会就过剩了?二是就算共享单车行业持续火热,批量化生产单车会不会使企业自身品牌价值降低甚至消亡?

 

共享电动自行车及共享汽车

  共享电单车看似与共享单车相差不远,但在共享单车大潮下,共享电单车却只有寥寥几家匆匆上线又被匆匆叫停,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全面继承了共享单车的缺点,却并没有更多的优势。

 

  共享电单车造价、运维成本、违法获利全面飙升的同时,获利模式却依然前途渺茫,还面临各地政府的严管,前景不被看好也在所难免。

  共享汽车的高成本导致投放量更低,停车更困难,地域性、停车费、油气费、保险问题、交通事故及违章罚款等种种因素也导致了共享汽车虽然起步早于共享单车,但却还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真正做大的品牌还未出现。

 

问题与发展

 

 

  共享单车之所以爆发式增长,不仅是资本的力量,民众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政府的“绿色出行”需求也是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小汽车进入家庭。机动车的过快增长使得道路设施不堪重负。许多所谓的城市病,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大气污染,都与此有关。

 

  然而共享单车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确实存在着,这也提醒共享单车运营方,应该拒绝行业的野蛮生长,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公共管理的显微镜,凸显了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在面对新现象、新挑战时的短板。莫让新鲜事物无序发展,是各方所愿,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准备了有关共享单车的议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识,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单车绝不会上演公地悲剧。

 

最后听听权威声音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三方共同努力,管好共享单车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近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表示,共享单车是一种模式创新,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鼓励各地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管理。加强管理需要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有作为,要规范和加强管理;二是企业要遵纪守法,要改善服务;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使用者也要文明出行,遵守社会公德。我们共同努力,共享单车一定能够发展好。

 

  各地也都在相继制定共享单车的管理办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享单车行业在政府规范、行业自律、民众自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加良好的发展。

------分隔线----------------------------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