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千万家庭的出行标配,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达7048起,每10起城市交通事故就有1起与之相关。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GB 17761—2024《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为我们的出行安全筑起一道新防线。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的实验镜头——模拟电动自行车在楼道中起火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实验显示,电动自行车一旦起火,火势会在不到一分钟内迅速蔓延,同时产生大量有毒的黑烟,且火势持续时间长,现场温度最高可达500℃以上。
无锡消防救援支队锡山大队火调员:电动自行车构件中的塑料件、坐垫用的海绵和皮革等高分子材料,燃烧过程中热值高、发烟量大,导致电动自行车火灾现场温度高、浓烟多、能见度差,影响人员逃生和疏散。
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的这一风险,新国标打出一套“组合拳”,从源头降低风险。
-
新国标对防火阻燃指标有严格要求,明确弹性软件材料、纺织品、皮革等非金属材料,具备更高的阻燃性能,降低材料被引燃的可能性和剧烈燃烧程度。
-
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中塑料部件的总质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这一规定有效降低火灾时的火焰蔓延速度和毒烟释放量,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
新国标增加了北斗定位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近年来,多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起因都与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温度异常有关。部分消费者未能及时发现电池异常,导致火灾的发生。为提升电动自行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新标准增加了北斗定位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