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是中存在诸多痛点难点,为此北京昌平区多部门联合,通过“科技赋能+源头治理+柔性宣教”等多项举措,构成“全链条”治理体系,保障市民群众出行安全。 在此过程中,区市场监管局紧盯辖区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产品和非法拼改装行为。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聚焦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信息、蓄电池情况、进销货查验制度等内容,重点严查销售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未纳入本市产品目录车型行为,杜绝“解限速”、装配“大电池”等危险的经营性拼改装违法行为发生。 据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二分队队长介绍,蓄电池是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源头之一,“检查电动自行车的蓄电池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检查蓄电池是否是新的合规产品,第二个检查蓄电池是否存在梯次使用,也就是二次利用,另外,因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也是火灾源之一,因此我们对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合格情况也进行检查。电动自行车产品和蓄电池以及充电器现在都是3C产品,关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会加大执法力度。”赵宏国表示。 据统计,2024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501人次,检查电动自行车相关市场主体3141户次,督促各经营主体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抽查电动自行车及配件产品30组,共发现不合格产品5组,全部立案查处。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共立案电动自行车类案件27件,查扣和罚没电动自行车82辆,2起典型案例被市市场监管局曝光,达到查办一件,警示一片的效果。 此外,区市场监管局聚焦执法机制体制创新,推进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源头监管。“今年,我们创新推出了违法线索‘征集令’,在全区247家电动自行车经营门店张贴,设置举报奖励,鼓励群众提供违法线索。”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二分队队长介绍,还在城北街道经营门店试点安装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语音、存储、回放等功能,通过手机进行非现场排查门店销售违法情况,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促进电动自行车经营主体的规范经营。 电动自行车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答题”,更是关乎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题”。下一步,昌平区将联合各部门继续推广“一车一池一码”或建设独立充电仓等模式,逐步推广充(换)电柜建设,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同时持续深化落实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强化“管”的态势,汇聚“查”的合力,坐实“强”的效果,坚决遏制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发生,营造和谐、安全的辖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