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增长迅速,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3.5亿辆,但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着火现状频发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应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 近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做客《交广会客厅》,分享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行业规范发展的现状。 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 线路故障不容忽视 电动自行车的火灾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车身线路故障,车身线路故障是指整车中使用的导线带载能力不足引发过热、导线绝缘层老化导致的短路等,进而引发起火;其次是充电器及其线路故障,这主要是指充电器因为过载、老化、短路以及自身质量问题引发的起火;最后是电池故障,电池故障主要指的是目前主要是指锂离子电池由于过充、短路、高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或者是电池内部短路等因素,引发的电池自身起火。 测试电池安全项目 提高电池准入门槛 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从横向来看,更加关注电池单体、保护电路、外壳材料、电池组;纵向来看,在电池的设计、生产、使用、运输、回收甚至是事故调查、溯源等各个环节提出了安全要求。 在电池的测试项目中,明确了单体电池过充电测试,这不仅仅考虑的是电池在过充条件下的安全性,更多的是在考核单体电池自身材料体系的热稳定性。电池组是由多个单体电池组装而成,为了尽量让单体电池避免受到过充、短路等外界条件的影响,需要在电池组内增加保护电路,类似于给电池修了一道城墙。电池组双重保护就等于是给电池组设计了两个保护电路,如果万一其中一个保护电路失效了,另一个保护电路也会继续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规范》存在适用范围 规范日期存在过渡时间 首先,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符合GB 17761规定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如果不是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那么就不适用。比如最高电压超过60V的电池就不适用。再比如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等使用的电池也不适用本《技术规范》。其次,本《技术规范》是锂离子电池标准,其他类型的电池不适用。目前电动自行车常用的电池除锂离子电池外,还有铅酸电池,以及新出现的钠离子电池、锌镍电池,这些电池是不在《技术规范》的要求范围内的。 从时间上来看,GB 43854-2024是今年4月25日发布,将于今年11月1日实施。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之间属于是标准的过渡期。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在过渡期内,企业可以选择执行该标准,也可以选择不执行该标准。也就是说,在今年11月1日之后,所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就必须要满足该标准,才能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3C认证具有严格标准 消费者以此作为购买标识 市场监管总局规定自2024年10月15日起,指定认证机构开始受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3C认证委托。3C认证的全称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认证是标准实施的一种方式,产品认证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其中的强制性认证也就是3C认证,又是最严的一种认证方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就可能需要实施3C认证。如果纳入3C认证,这是一种主动的事前监管,需要由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先验证符合标准要求,并标注3C认证标志之后才能销售。在电动自行车锂电子蓄电池实施3C认证管理之后,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只需要检测电池组外表面是否有3C认证标志,有3C认证标志的就是通过GB 43854-2024检测的产品。 制定《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规范公告管理办法》是“为加强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促进电动自行车企业规范化生产,强化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尽管这个《规范条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很可能会被多个管理部门采信,并成为消费者今后购买电动自行车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这可能将会对目前600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带来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