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季,气温渐渐升高。记者在路上看到,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又多了起来。一些车主为了遮阳和防雨,在电动自行车上罩上了篷子。不过,私自加装车篷不仅不符合规定,还对车主和其他出行者增加了安全风险。
在路上经常可见一些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
加装车篷后车辆易剐蹭别人
天气渐热,行走在路上经常可见一些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记者发现,这些车篷基本上固定在车的前方和后方,整个篷子从头顶罩住。有一些车篷的前面,还设置了类似窗户的设计,可以自行根据情况打开或者关闭。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明显要比正常车辆宽出一截,有的两侧各宽出了十多厘米。
早高峰时段,在宣武门十字路口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道,等待红灯的电动自行车已经堆得满满当当,少说也有四五十辆,车与车之间都紧紧挨着,其中就有一辆顶着车篷的电动自行车。当绿灯亮起,顶着车篷的电动自行车由于车辆宽出一截,直接剐蹭到了旁边骑车人的胳膊。对方“哎哟”一声,车也跟着晃动了一下,险些摔倒。
这样的危险案例其实不在少数。“加装车篷影响车辆机动灵活性,尤其是拥挤路段或者转弯时,很容易剐蹭到周围。”经常骑车接送孩子的詹女士说。
电商平台上售卖声称“交警不查”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主,他们都表示车篷是在网上购买的,然后自己跟着操作安装,“网上很多卖这个的,收到了自己装就行,很方便,一会儿就装好了。”一名加装了车篷的车主说。
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的车篷,大多前挡为透明、弧形设计,还有可以上下滑动的双开窗,声称“骑行视线好”,整个车篷的宽度在80厘米左右,顶篷可快速收纳。
不少售卖“新型车篷”的商家还声称“交警不查”。一家显示“全网热销40万+”的店铺将“交警指定用篷3秒收篷”放在宣传页面。至于交警到底查不查,客服回复称,“具体都得看您当地的政策,一般是不会查的呢。”另一家店铺更是宣称他们家的防暑挡雨罩为“某警推荐”,客服直言“商品是快收的,遇到交警可以把顶篷布快速收纳起来。”
“车篷看着其实一点不结实,车开起来的时候如果风大一些,感觉车篷都跟着乱晃。”“挺悬的,看着好危险。”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对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一家品牌电动自行车直营店店长告诉记者,电动自行车加装车篷,或者是车前装个挡风屏,都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因为有些车篷的材质不是很结实,加上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迎着风,稍有不慎就有被掀翻的风险。
私装车篷属于违法行为
许多电动自行车主不知道的是,其实,加装车篷属于违规行为。2018年11月起施行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明确指出,禁止对出厂后的电动自行车实施加装、改装车篷、车厢、座位等装置的行为,禁止驾驶拼装、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加装车篷一项明确在列。
此外,根据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的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电动自行车的车体宽度小于等于45厘米,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就明显不合标了。《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中规定,驾驶拼装、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对驾驶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车辆予以收缴。然而,实际生活中,鲜少有交警对加装了车篷的上路车主进行处罚。
记者在路口采访一名正在执勤的交警,是否会对加装了车篷的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或者处罚。交警回应称:“管也是会管的,很多都是出了小事故或者车主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会帮忙协调。”但这名交警也明确表示,电动自行车加装顶篷确实是违规的,其实不光是顶篷,车主安装的冬季使用的保暖挡被和夏季使用的防晒挡被,也都是违规行为,都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查询发现,深圳、广州等地曾发生车主被安装的雨篷扎伤颈部身亡的事故,当地交警会同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了查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电动自行车,非法加装、改装等违法行为。
“我们平常上路行驶,心里也挺忐忑,每个人都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道路安全。”对此,市民詹女士也建议,除了交管部门的执法跟得上,市民个人更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