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始于足下。随着社会对“双碳”目标认识和理解的逐渐加强,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当下城市交通压力,已成为特大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这其中,骑自行车便是“零碳”出行的选项之一。
过去5年,随着北京慢行交通环境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车通勤、购物,将绿色出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市民慢行交通出行意愿持续提升。
在北京,自行车正回归城市。
形成绿色出行环境
沿着东四南大街由南向北,经过金宝街过街左转,便来到西堂子胡同。下午5点,家住于此的李文杰老人正要带着孙女出去溜达。爷孙二人沿着胡同一侧便道有说有笑。
和胡同外车来车往的东四南大街不一样,基本只有人和自行车通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路面坑洼不平、机动车乱停的狭窄小巷。随着王府井结合老城街巷胡同整治,西堂子胡同、甘雨胡同等9条胡同完成“机动车禁停”等多项改造,率先建成北京首个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
改变,源于北京持续推动的慢行系统改造升级。2019年年底,北京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全方位体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细节上的改变让市民骑行、步行时更踏实放心。
“在北京,大路口正在逐步瘦身,可谓小动作取得大效果。”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荆禄波介绍,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设置自行车路口一次左转74处,明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流线和通行权限,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从为小汽车服务到为自行车让路,慢行交通出行方式的回归,也正在逐渐推动城市形态的改变。
净化慢行空间、建设口袋公园、营造休憩空间……各有特色的慢行系统示范区,遍布北京全市。比如,石景山保险产业园就是北京慢行系统改造的一个典型成果,通过将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吸引了不少市民选择骑车、步行。
据统计,2020年、2021年两年,北京累计推出7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味浓厚的漫步北京骑行路线,推动绿色低碳出行新风尚。
慢行意愿持续提升
蓝天白云之下,塑胶车道红绿相间,市民们穿梭在自行车专用路上,享受“快车道”骑行的乐趣。
“过去赶早高峰坐地铁上班,等两三趟车才能挤上去。现在沿着专用路骑行,通勤时间反而节省10多分钟,还能锻炼身体。”在中关村软件园上班的王亮表示,没有机动车的打扰,骑行者也有了欣赏所在城市优雅一面的专属视角,这种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采用自行车出行,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若1名小汽车使用者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1吨碳排量。
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2022年北京将开工建设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连滨水绿道、通郊野公园,届时将激活自行车专用路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一条兼具通勤、休闲骑行、文化慢行的绿色通勤走廊。
共享单车自2016年进入北京后,在接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由鼎盛时期的16家减少至美团、哈啰、青桔3家,运营车辆数由235万辆调控至95万辆左右,运营车辆合规率、动态接入率均在95%以上,初步形成中心城区1个运营区、郊区N个运营区的“1+N”格局,车辆运营区域由五环内逐渐扩大至所有行政区均有覆盖。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人次,单日最高骑行量突破471万人次。
随着自行车“回归”北京,服务和管理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为不断规范互联网自行车行业发展,北京市交通委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推进慢行系统与轨道融合,并完成51个重点轨道车站224处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实现入栏即结算。截至目前,已施划共享单车停放区超2.6万处,核心区公示了16个禁停区域。所有停放区、禁停区、入栏管理区坐标均推送至企业客户端,引导市民有序停放。
减碳激励效果明显
随着“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等理念的提出,共建美丽家园,需要每个人为碳减排“添砖加瓦”。碳普惠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绿色低碳的选择。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介绍,为了推动绿色出行从理念倡导向激励引导升级,建立可持续的激励机制,2020年,基于MaaS平台的绿色出行碳普惠机制,研究发布了《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为核算不同类型低碳出行项目的碳减排量提供统一依据。基于这一方法学,北京MaaS平台开发“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对低于标准碳排量的出行行为给予奖励,这也是国内首次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
“没有人的参与,很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普惠)总经理说,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减排行为,叠加巨大的14亿多人口规模,就是相当庞大的规模量。
北京冬奥会期间,绿普惠服务了北京冬奥组委推进的碳普惠项目——“低碳冬奥”小程序,通过量化公众日常生活各场景的碳减排行为,打造冬奥碳账本。公众在“低碳冬奥”小程序上践行的低碳出行等绿色行为,都会被科学量化,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助力碳普惠相关行动。截至2022年2月28日,该项目已有270余万人参与,累计碳减排近2万吨。
将视线转至远景目标,北京对于慢行交通的期待已不止于交通领域:不光要“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形成连续安全的慢行交通网络”,还要依托MaaS平台,通过碳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完善面向绿色出行群体的碳普惠激励模式,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今年5月,北京相继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对未来的慢行系统发展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五环内慢行系统连续成网,符合条件道路全部施划非机动车道分道线,机非混行道路全部增设自行车优先标识;骑车在路上,市民将享受到更多绿树林荫,骑行环境更加舒心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