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海淀街道人大北路19号院规模不大,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只有十来辆,且老旧小区的配电容量还不足,安充电桩是个既费力又赔本的事。可就为了十来辆电动车能安全充电,街道、社区还是多方奔走协调,逐一破解难题,充电桩终于在小区里“安家落户”了。
人大北路19号院现有居民45户,约100人,只有十来辆电动自行车。为了安充电桩,街道、社区联系了市面上的主流品牌充电桩厂商,“用户群体太小了,我们安了充电桩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多家厂商纷纷谢绝。
“可电动车充电造成的火灾事故频发,不可能因为用户规模小,就放任居民拎电瓶上楼啊!”海淀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安全生产)科长李欣说,经过街道的多方协调,他们终于联系到了一家充电桩建设单位,愿意为少量电动车安装充电桩。
厂家搞定了,还有第二道拦路虎:人大北路19号院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时的电容量连现有居民的生活用电都难以满足,夏天开空调都可能跳闸,更别提承载新充电桩的电压负荷了,那么电从哪里来?
“街道之前也推动着装了不少充电桩,我们第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情况,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李欣说,多方咨询后,他们有了两个最初方案:一是走小区楼道灯,最便捷,可楼内居民用电将更加严峻,不可行;“二是联系附近的单位引线,我们周边的十几家单位全问遍了,由于施工安全等客观问题,大部分单位都拒绝了。只有海淀南路上的一个物业同意,可距离有一千米,引线很困难。”
街道工作人员继续扩大电源排查范围,他们盯上了路边的灯杆和电线杆。“我们以人大北路19号院为圆心,以周围500米为半径,遇见电线杆、灯杆、摄像头就拍照,再分别与供电所、路灯管理处、交管等部门联络协商,看看是否有能用作接电的设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区东侧350米外,街道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满足要求的电源。
小区东侧350米外找到的电源
目前,小区充电车棚里共安装了8个充电口,居民可以每度电0.513元的惠民电价充电。“充电桩安好了,可算解了我的心病,真没想到供几辆车充电的充电桩比规模大的费劲多了,我打心眼儿里谢谢你们!”杨大妈连连向街道工作人员表达着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