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起来方便、快捷,电动自行车如今越来越受欢迎。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5亿辆,超过了汽车的保有量。
但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和消防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因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往往“火小灾情大”,引发严重后果。
冬季是火灾高发期。不久前,广州越秀区一住户将电动车放在自家客厅内充电引起火灾,消防队员救出4人,其中还包括刚满月的婴儿。而在北京,因电动车不当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
电动自行车用户都是怎么充电的?有没有安全隐患?如何让电动车骑着方便,用着安全?
充电还存在较多隐患
1月15日,石家庄某小区内,居民老赵拎着在家充好电的电瓶下楼,熟练地抬起电动三轮车座,把电瓶放好。
老赵居住的是一个老旧小区,五层楼高,没有电梯,没有地下室,楼前的小平房如今成为居民电动车的停放和充电点。
“我车大,推不进平房,只能把电池拎回家充,大家都这样,不然去哪儿充?”老赵说,每天拎着十几斤的电瓶爬上四楼确实是个体力活。可是小区里大部分邻居也是如此,每天回来,一手拎着菜,一手拎着电瓶爬楼。
为了省去爬楼的麻烦,有的邻居想到了“飞线”的方法。
老赵家隔壁的楼道外,一根电线从二楼厨房拉到楼下,一辆电动自行车正在充电。大概是为了防雨防水,车主将一个塑料瓶剪掉底部,做成“小帽子”扣在了小插线板上。
其他两个单元也有“飞线”从楼上拉下来,电线和插线板悬挂在一楼住户阳台防盗网上。
老赵对“飞线”充电这种方式不太赞同,他觉得电线耷拉在外边有危险,而且从邻居家窗户外边过,人家会有意见。
家住石家庄开发区水榭花都小区的李先生觉得每天拆卸电池太麻烦,于是把整车推回家充电。
“推车上楼充电,充是方便,但每天推上推下也麻烦。”家住27层的他,每天下班回家就要赶紧推回家充电,充完后及时推下楼放好。因为每天早上要等好几趟电梯才能把车推下去,耽误时间。
目前电动自行车用户充电方式五花八门。一般来说,在一些老旧小区,车主们大都选择拆卸电瓶带回家充电、在楼下储藏室充电和“飞线”充电的方式。
在一些新建小区,有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合作,放置充换电柜,鼓励车主把电动车与电池分离,电池集中到充换电柜里。
一个建于2013年的小区,物业特别规定不允许利用电梯将电动车推上楼。物业管理人员说,为了这,住户和物业没少闹矛盾。
“2015年11月6日,石家庄建明小区一住户因电动车充电不当引发火灾,导致一对父女死亡。再早些时候,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一民房也因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造成18人死亡。”石家庄市冀消安消防安全咨询中心教员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时,经常将这两个案例挂在嘴边。
教员表示,小区电动车乱停乱放、私拉乱接电线充电等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首先,私拉乱接电线的行为容易导致线路短路并引发火灾,尤其是居民将室内使用的接线板放置在室外,日晒雨淋,再加上没有支撑,经常与墙体发生摩擦,不仅容易出现接线板老化等问题,在雨天还极有可能出现漏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
其次,有市民习惯将电动车停放在住宅楼楼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这种行为不仅挤占了公共空间,有时还占用了消防通道。
此外,即便住户在家中充电,如果充电方式不当或连续充电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电瓶自燃,甚至爆炸。
除了电动车老化,车主擅自改装电动车的动力电源,破坏整车电气线路的性能,也容易引发车辆的电气线路过载、短路等。
消防专业人士举例说,他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电动车主为了追求车辆的美观和速度,擅自把电动车的车头大灯进行了改装,还有电器线路总负荷,由准许的48伏改变到了84伏,增加了整个车辆的电压,导致线路超负荷,电池自燃起火。
潜在危险为何被忽视
小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隐患较大。
“我们有个说法叫‘小火亡人’,意思是像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有的可能火情不大,但伤亡却非常惨重。”在教员看来,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火灾事故,根源还在于用户对其潜在危险重视程度不够。
解释:“从材质上说,除了骨架以外,电动自行车其他部件都是由塑料、橡胶和聚氨酯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多数属于易燃可燃的材料。所以虽然电动车火灾火情可能不会很大,但火灾发生后这些材料燃烧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有毒烟气,这是令人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们把电动车等同于一般的家用电器,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教员表示,电动车电瓶在充电时,充电功率比较大,且大部分用户基本上都是每天充电,使用频率也高,电瓶和充电器老化过程也比一般电器要快。而电路老化、超功率这类隐患,住户平时很难注意到。
“我们在小区院里建的充电桩使用率不高,住户还是习惯把电动车推到楼上充电。”一位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人说,“一方面,他们认为在充电桩充电需要额外交费;另一方面,电动车放楼下,人们还是觉得可能丢失。”
实际上,电动自行车充电这件看起来不大的小事,曾引发多个部门的重点关注。
早在2017年12月,公安部就紧急下发《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其中包含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尽量不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确需停放和充电的,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
而河北省公安厅则在2017年10月就发布了《消防通告》,分别对在不同区域场所电动车如何充电、停放做了明确规定。诸如严禁在住宅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门洞口)、楼层楼道、电梯前室及地下室停放电动自行车、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通告还提出,市民发现电动自行车因充电存在安全隐患的,可以拨打举报电话。但这些规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有没有更安全便捷的充电方式?
有一个新的模式正在慢慢融入大家的生活中,那就是换电柜,它的体积小很小,在车棚仅占一辆电动车的面积,但是却能支持数十辆电动自行车的换电。与集中充电相比,在发生危险的同时,能以最小“殃及单元”减少给大家带来的不便,避免了整个车棚的火灾事故。
教员认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虽然是件小事,但管起来要下很大功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厂家、用户和管理部门多方联动的方法效果比较好。
首先在电动自行车的生产源头,电动自行车的质量需严格把关。
据了解,现在国产电动车有1000多个品牌,5000多种款式,售价从一千多元到五六千元不等。价位不同,选择的材质就各不一样。充电线路和充电装置等配件质量也参差不齐。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修订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强制性国家标准。新修订的规范增加了防篡改、防火性能、阻燃性能、充电器保护等技术指标,调整完善了车速限值、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技术指标。新标准将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替代已施行近20年的现行标准,有望从源头上提高电动自行车安全性。
教员认为,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是个长期的过程,消防、街道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居民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消防隐患的巡查。
从现实情况来看,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换电站,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换电柜充电,可以及时检测到所用电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存在安全隐患的将不会充电,正常的电池会在充满电后会自动停止充电,确保不会发生火灾。
业内人士表示,除住宅小区外,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换电柜。
换电柜不需要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柜子附近,避免了拥挤堵塞情况的同时也避免了有不法分子趁电动车充电时将充电器及电池盗走。同时,为保障充电安全,每个充电柜还配备360度无死角监控,避免电池及换电柜被破坏,换电柜企业也会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巡逻维护,保障秩序。
把换电纳入公共服务
未来,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将以电力为主要能源供应来源。而为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提供续航能源的换电柜,是否也将成为像加油站一样的公共服务标配。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电动自行车,还都存在一些问题。电动汽车换电柜站点不足;电动自行车各种随意的充电方式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有需求就应该有解决方案。就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发现,电动自行车换电柜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展开探索:在新建小区内安装换电柜;在单位内设立换电柜。
将电动自行车换电柜作为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一个趋势。但为何这项服务难推动呢?
场地、收费价格、安全管理等是推动电动自行车换电柜要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是场地方面,某新建小区物业负责人坦言,目前的新建小区在规划阶段就设计电动自行车车棚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后期设置的。“增加了车棚的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物业的劲头不大。”
“将换电柜作为公共设施难度就更大了。在当前公共绿地、健身空地和汽车停车位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用地问题首先就很难解决,这需要市政规划层面的参与。”业内人士表示。另外,具体选址还要考虑周边居民的利益,比如采等协调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国内经验来看,在浙江温州、北京昌平、河北秦皇岛以及深圳这些地区,都是以试点的形式推动的。提前谋划积极加强辖区属地政府对接,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才能推动换电柜的建设。
其次是收费价格。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换电柜推广主要的模式是政府准入、企业承建运营。前期成本投入和成本回收的压力不小,定价策略也不尽相同。老百姓会算账,权衡充电的性价比,短期回收成本的高定价很容易打消居民积极性。但是过低定价则会削弱企业投资的动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相对顶层的设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交通参与度其实远远高于汽车。但实际上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等关注度远远不够。“城市需要像解决汽车停车难问题一样去谋划和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为电动电动自行车预留公共停车空间、换电柜点位,配备运维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