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是上海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上海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常年在600万辆以上,但电动车及电瓶失窃是一大“顽疾”,为了防盗,为电动车层层加锁是很普遍的做法。
在共享单车已经相当智能的今天,一个防盗芯片,免费发放给周浦的居民,这个芯片比共享单车上的芯片还要高级,不需要充电,可以放在车的任何位置。一旦有车主报警,芯片所运用的RF-IoT技术就会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数米或数百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追踪物体。
“我们与区公安部门合作,居民在登记车辆时可拿到防盗芯片,一旦居民报失车辆,公安部门就可以快速调出监控,锁定目标。” 目前这套电动自行车智能防盗系统已覆盖上海浦东、闵行、奉贤、青浦、松江等区17个街镇,29个派出所,已经有12万辆助动车使用了这枚防盗芯片。在更大的范围内,这套智能防盗系统像是为电动自行车加了层“结界”。
据统计,2017年电动自行车智能防盗系统协助公安民警破获车辆被盗案件614起,追回被盗电动自行车627辆,抓获犯罪嫌疑人55人,捣毁盗窃销赃窝点21个,破案率高达54.8%,项目辖区电动自行车失窃发案率同比下降72.2%。
“我们运用RF-IoT射频技术构建了覆盖上海4000个交通道路路口的智能防范物联网,这种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关键技术,其远近距离均可自动识别,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及智慧社区及物联网等领都将有重大应用。”
电动自行车智能防盗系统只是一个开始,视频结构化则是第二步。试验依然在周浦镇率先展开:对周浦镇6000路图像监控设备进行结构化融合汇聚,对视频进行智能分类,以周界防范、人数统计、自动追踪、逆行、禁停等规则为代表的行为分析技术,对主要交通路口、商业中心、学校周边、景点流量视频进行分类整理,设置视频分类标签。
同时,根据对历史案件信息的分析,视频监控中心在特定时段对特定地点进行定时巡逻,自动跳转关注重点区域,便于实时掌握人流、交通路段的状况,将传统的“被动”视频监控化转为“主动”告警防范。
相比很多安防企业偏爱刷精准度,这个优势在于具体的场景应用和快速解决痛点。比如,人像比对的数据库一旦上亿级规模,比对结果经常会出现时差,但目前可以做到在前端直接采集人像,实时加密回传,后台服务器不仅可支撑1350路图像监控,还能做到1亿人像库秒级、百万人像库1.17毫秒的“辨认”速度,基本相当于动态实时比对。
视频结构化与RF-IoT射频技术的结合还被应用于渣土车辆智能管理。这个项目已经在浦东落地,包括渣土车识别和车牌识别,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海量道路关卡数据,实现接近于视频帧数的渣土车辆实时识别和追踪,准确率达到95%以上,并且与已登记的渣土车辆数据进行对比,实时查看车辆异常数据,自主发现违章倾倒渣土、无车牌、遮挡车牌等不法行为,及时通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