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今天起向公众开放,市民可预约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展厅或通州区潞城镇展厅参观。
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如何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市规划国土委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让无论是住在通州本地的市民,还是承接的中心城区人口,都能享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人口 人口规模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解读时表示,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86万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落实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交通 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
北京市规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施策,努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加强道路绿化,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 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住房 职住平衡新增住房约18万套
规划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设施 步行5分钟可达生活服务设施
规划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将城市副中心划分成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根据人口容量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 强化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统筹核算,实现均衡布局。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 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生态 建设11.2平方公里城市绿心
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对垃圾桶、候车亭、人行天桥等街道家具进行精细化设计,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管控区达8%以上
规划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与张家湾古镇保护,整体提升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对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