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共享单车之火爆有目共睹。但近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南昌、六安、固原等地相继大规模查扣共享单车,杭州、海口等城市出台“禁投令”,不少地方政府对共享单车持谨慎态度。
究其原因,共享单车之所以在地方屡屡碰壁,主要在于行业高速发展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一方面,单车企业近两年来的盲目扩张确实影响到了城市管理,“单车围城”、大量挤占机动车和人行道现象屡禁不止,给城市管理者和老百姓“添堵”。另一方面,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存在不作为的懒政思想,遇到问题“一刀切”,阻碍了共享单车这一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这对矛盾到底该如何求解?关键在于落实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既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具体到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各地落实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是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共享单车运行中存在的乱停乱放、“公车私有化”、肆意损毁等乱象,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扩大人群覆盖范围,建立供分享经济平台查询的机制,同时探索将各分享经济平台上反映用户信用的数据纳入现有征信体系中。
第二,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协同共治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讲,可考虑将共享单车发展纳入城市规划的大盘子,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或停车区域,增加停放区供给。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与城市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衔接,科学设定单车投放数量,避免对城市空间的过度占用。
第三,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助推单车规范发展。政府部门和单车企业都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根据大数据显示的单车流量、停放情况等变化,实现智能调度,提高车辆周转效率,实现单车科学投放,高效使用,最大限度减少乱停乱放等现象。
第四,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共享单车仍然是个新生儿,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监管经验,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当前共享单车面临的各种监管难题,更多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不会管”。因此,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为其他城市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