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快速向汽车社会迈进,拥堵也快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难题。不少城市纷纷推出公共自行车,一方面借此缓解拥堵,一方面方便市民出行,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有了公共自行车,并非万事大吉,而只是开始。如果在骑行上、在停驻上遇到歧视,那么公共自行车的设计初衷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公共自行车要想可持续运营下去,问题的关键在于路权与停车权的保证上。
公共自行车系统,从过程论来讲,在前端产品供给上,每座城市大同小异,查询、租用、押金、结算这套智能管理系统难分轩轾;但在中端的路权保障与末端的停车权落实上,则可看出高下。
骑自行车的人,最怕两件事:一怕机动车侵犯自行车道,二怕无停靠区。比较惨的情形是,骑行时跟打游击一样,见缝插针,稍有闪失,很容易与轿车或行人剐蹭;停下时,往往无处安放爱车——尤其在一些城市的豪华商业区,只好锁在护栏或树上。享受如此“待遇”,选择了低碳出行、对缓解拥堵做出了贡献的骑行者,是不会愉悦的。
杭州对许多路段都设置了隔离栏,来避免机动车的侵犯,这是保障路权。8万辆车,3000多个服务亭,按照相应比例,分布在公交车站、住宅区、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周边,这就落实了停车权。
骑得放心,停得自在,公共自行车自然能够物尽其用,实现设计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