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了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共75项技术装备(项目)入围,其中储能领域涉及8项,1兆瓦时钠离子储能电池系统位列其中。
我国八成锂资源依赖进口,当前,锂离子电池难以同时支撑起电动汽车和储能两大产业的发展。寻找替代或备选储能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技术竞争的焦点。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工作温区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低速电动车、可再生能源接入和5G通信基站等领域。
综合优势明显
目前,锂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已创近年新高,近期虽有回调,但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仍维持在42万元/吨左右的高位。“企业纷纷寻找备选技术路线,而钠离子电池是首选。”中科海钠创始人胡勇胜向记者表示,发展钠离子电池有望缓解因锂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引发的储能发展受限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近两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均提到,要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性能储能技术。工信部明确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作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
“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的推进力度和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在众钠能源首席科学家赵建庆看来,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将激增。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除了能量密度外,在成本、充放电倍率、低温性能、安全性方面均不落下风,甚至更具优势。
产业链趋于完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此前表示,要加快发展钠离子、无钴、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促进电池技术和材料多元化,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缓解稀有金属、稀缺金属资源供给矛盾。
赵建庆进一步表示,钠离子电池规模量产没有明显瓶颈,但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相关企业正加速扩大产能,预计2023年—2025年钠离子产业链将趋于完善。届时,将凸显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
胡勇胜认为,钠离子电池产品将主要应用于150瓦时/千克以下场景,在储能电池和低速电动车领域,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无论是国家政策和市场引导,还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和产业布局,中国都有机会获得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引领钠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