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24日电 受上一轮企业增资扩产接近尾声、各地新国标政策执行状况不一、疫情导致消费降级等因素影响,多家电动自行车龙头企业近日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国内市场即将见顶,加快国际化布局将是下一步发力方向。随着新国标出台,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迎来发展机遇期,2019至2021年间,国内电动自行车销量增速均在10%以上,2021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产量4551万辆。“随着多地新国标3年过渡期期满,在换购潮的带动下,我们预计接下来5年内国内市场销量有望持续增长。”雅迪执行董事沈瑜说。多位电动自行车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此前扩产企业的产能释放,企业规模效应得以放大,盈利水平提升在预料之中。但今年来的疫情影响普遍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四、五月的生产销售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原材料、物流成本上升成为企业普遍痛点,不少企业反映光物流成本和物流周期都成倍增长。另一方面,疫情下的消费能力降低也在降低企业的盈利预期。“我们观察到,4月以来市场上2000元左右的基础款车型更加畅销。”台铃集团执行总裁孙木楚说。受4、5月份供应链中断问题凸显影响,企业生产周期普遍被拉长,资金周转效率在降低。“现在是保大企业开工,但对于缺一个部件都不行的整车厂来说,小企业不开工一样没用。这种中断会对企业现金流、库存等带来压力。”新日电动自行车副总裁王晨阳说。小牛电动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在3月暂停了常州生产设施的6天生产活动,此后也一直在远低于满负荷产能的情况下运转,3月销售额同比下降24.1%。雅迪、台铃、新日等负责人也表示,受疫情因素影响,企业4、5月份产能利用率下降,部分企业已经放缓甚至缩减了今年的投资、招聘等计划。2019年新国标出台,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多家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标新国标要求,企业纷纷加大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投入,由此带来的新产品不仅提升了助推产业高端化升级,迈向单车万元定价级别,也助力企业依托科技附加值获取更高利润。但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新国标3年过渡期届满,此轮政策牵引效果或将逐渐衰弱,行业很难再复制2019年至2021年间的高速成长历程,或将逐步回到存量竞争时代。随着全球绿色低碳理念的盛行,欧美发达国家对电动自行车纷纷推出补贴政策,东南亚“禁摩”政策也持续加码,“走出去”挖掘大市场,成为中国电动自行车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目前,雅迪电动自行车已出口到88个国家,台铃电动自行车正与泰国政府探讨用电动自行车替代当地燃油摩的。雅迪、台铃、新日等电动自行车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内电动自行车厂加速扩产,新增的产能已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中长期看,随着国外用户逐步养成电动自行车的消费习惯,国产电动自行车出口增速或将维持高位。在众多出口的市场里,欧美首当其冲。据中国跨境电商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意大利市场电动自行车销售量增长近9倍,英国上涨近8倍,法国上涨380%,西班牙增长了280%。海外政策的推行和消费者的需求暴涨,也一度令国内电动自行车原材料配件供不应求,整车交付周期从数月升至半年,或者更长。海外多国提倡的环保政策,也为这一行业的发展铺开了道路。从燃油转到用电,绿色环保是大趋势,各国纷纷出台补贴政策及碳积分政策,降低购买短途出行交通工具门槛。法国对购买电动自行车的市民补贴最高500欧元;意大利为购买自行车和踏板车的市民补贴最高500欧元;德国政府对“电动自行货车”最高补贴1000欧元、电动自行车补贴500欧元;瑞典政府为每辆售出的助力电动自行车提供售价25%的补贴,最高1000欧元等等。从未来市场空间看,已有需求的东南亚市场正处“油改电”趋势,走量是把东南亚市场作为出海第一站的原因。目前越南摩托车保有量4500万,电动车500万辆,若按100%渗透率,有4000万辆市场空间。在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摩托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2021年到2022年间,电动两轮车已从13万辆增至49万辆。可见印度也是一个亟待电动化、在快速增长但仍是蓝海的市场。未来,印度电动车市场预计以44%年复合率增长,到2027年电动车年销量将达到634万辆。(数据来源:Vahan Dashboard、IESA)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商业规则也在倒逼中国电动自行车高端化发展。以设计为例,雅迪、台铃等企业纷纷引入国际设计人才,推出的产品先后获得国际设计奖项。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不存在较为突出的“卡脖子”难题,放之全球都具有较强竞争力。近年来欧美市场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持续上升,除受疫情影响外,也与新能源出行、绿色出行等观念深入人心有关。我国电动自行车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的浙江金华,2021年,金华市企业主营生产的电动自行车畅销欧美市场,出口额同比增长99.6%。今年以来,海外订单普遍同比增幅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