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职能 | 新闻资讯 | 产品中心 | 车用电池 | 上牌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资讯

在成都,骑行正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时间:2022-08-26 16:06:35来源:作者:点击:

 

图片

▲市民骑行在兴隆湖畔 

 

图片

▲音乐和骑行是盘尼西林乐队的贝斯手熊花的微博主题

 

图片

▲成都锦城绿道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骑自行车。就算热浪滚滚,高温下依然有不疾不徐的骑行人。

一方面,为节能减碳,市民选择绿色出行。另一方面,骑自行车这事,卷土重来,却也不能用简单的通勤方式来定义,一辆自行车价格动辄上万;年轻人热衷打卡“出圈”;以骑行作为社交方式……这既折射出骑行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文化符号。

骑行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在成都,骑行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姿势。离开手机与键盘,在秀美幽静的山水间,让身心与风同行,在车轮上对话自我。尤其是在互联网空间里的年轻一代,当他们专注于控制身体与车的协调时,就基本可以达成缓解压力与焦虑的目标,保持自由饱满的精神状态,打造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

在成都,全长100公里的绕城绿道成为骑行者的打卡点,不少人在各种平台和社交媒体自发地发起挑战、发布攻略,一举将骑行推入露营、看日出、玩飞盘的“好玩生活”行列。这条平路区间达到60公里的绿道,对于普通骑友来说,挑战难度中等;绿道沿途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锦城湖、白鹭湾等121个生态公园。打开“成都天府绿道”小程序,上面推荐了主题路线和相近的美食门店,也有不少攻略干货和赛事宣传。如果只追求速度,基本上4、5个小时就能骑完一圈;如果慢一点,坚持下来需要10个小时左右。来一趟说走就走的骑行,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们的城市道路准备好了吗?

几乎每一个成都人的童年都有一辆自行车,现在也毫不过时。历史上,成都就是一座自行车上的城市。成都的第一辆自行车,据考是1913年由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英国青年苏道璞带来的,一辆黑色涂装的“三枪牌”自行车。民国12年,成都有了第一家卖自行车的商号“马运隆”五金洋货店,店铺坐落于青石桥街与下东大街的拐角处,专销从英国邓禄普公司引进的自行车。没过几年,曾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成都青年何嘉谟从上海批发了36辆德国飞马牌自行车,在少城支矶石街开设“洋马出租车行”,这被认为是成都“共享单车”的鼻祖。

随着骑行热潮的兴起,自行车也在短期内成为紧俏品。骑友们主要开销,除了公路/山地车,还包括头盔、服饰、码表、踏频器、骑行台等设备和保养的费用。时下年轻人大多选择捷安特、美利达、迪卡侬等品牌,更有消费者会选择闪电、Trek等高端品牌;夜驴骑、李宁、三夫户外等品牌的专业骑行装备也在不断推新。

和国内很多大城市一样,成都也在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成为一个可达性和宜居性较高的城市,同时为进一步发展留下空间。在《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0%。而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自行车出行,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若一名小汽车使用者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一吨碳排量。在时代的背景趋势之下,骑行正爆发出强劲的新动能。

自行车专用路可推广吗?

共享骑行是绿色出行的主力军。目前,成都全域范围内共享单车数量超过88万辆,日均骑行次数超200万人次。如何进行动态化管理,让单车既方便骑行又秩序良好?共享单车的投放量需要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道路资源与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等因素确定。成都通过建设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实施全域号牌管理,准确掌握共享单车投放量,实现智能监测、实时调度。

如何真正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个骑行友好城市更重要的标准。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需要更好的骑行道,还要有更多懂骑行的人,否则会出现很多无视规则“串道”的情形,存在安全隐患,影响骑行体验。从国外慢行城市的经验看,使用电助力自行车对于推广慢行交通也至关重要。助力自行车以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来源,能实现人力骑行和电机助动一体化。

修建自行车道,对城市而言也不只是改善交通这样简单。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证明,当把公路分出更多给自行车道后,不仅不会损害沿街商铺的业务,反而可以促进其发展。交通自然慢下来之后,车道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逛书店花店、喝咖啡、看书、品尝美食,还有商业外摆和路演空间。在骑行的路途上,有烟火气息,更有全新消费场景。当慢行交通遇上了美丽公园,将周边公园绿地、绿道与滨水空间等生态资源,通过绿化改造的慢行空间引入园区内部,打造舒适宜人的户外空间。

 

 

------分隔线----------------------------
小编推荐